&esp;&esp;扶苏点了点头,他就知道这个问题问商鞅准没错。同为法家的代表人物,商鞅定然把这些变法的大才都研究过一遍,换了旁人可不一定知道这件事。
&esp;&esp;平籴就是后世粮储政策的前身,不仅可以通过储粮调控粮价,还能在继续赈灾时有足够的粮草拿出来救命。
&esp;&esp;但值得注意的是,丰年购粮不单单是为了储存,也是为了提高粮价。
&esp;&esp;用高价收粮,可以在粮价不会降得太低的同时,顺便减少市场上的粮食规模。规模小了,价格自然也能慢慢升回去。
&esp;&esp;而到了灾年,就是要通过低价卖粮来拉低粮价了。所以这一进一出,国库是要亏钱的,相当于花钱买物价的平稳,没钱的国家玩不起这一招。
&esp;&esp;市场调控就是一件很花钱的事情,这也是导致农耕文明不乐意放任商业发展的一大原因。
&esp;&esp;本来如果强行规定商人不能插手粮食买卖的话,就可以减少这方面的花销了。农耕国家税收有限,玩不起这么大手笔,自然只能一刀切。
&esp;&esp;不过扶苏主要提醒的还是另一点:
&esp;&esp;【平籴要防备贵族插手,庶民消息滞后,很多时候灾年得到消息前去购粮,粮食已经被贵族尽数买走,再高价售出。】
&esp;&esp;所以要防备贵族囤货,努力做到真正的布惠于民。
&esp;&esp;【平籴法我便不用多说了,这个操作逻辑非常简单。具体施行时要怎么修补里面的漏洞,诸位可以自行摸索。】
&esp;&esp;扶苏随即又提到另一件物品:
&esp;&esp;【接下来,我们说一说水。】
&esp;&esp;水?
&esp;&esp;众人不明白水又有什么好说的,它又不是和盐粮一样的商品,莫非商人还能卖水谋取暴利吗?
&esp;&esp;与水相关的这一点,扶苏还是在现代社会了解到的,不怪秦国君臣不解。
&esp;&esp;扶苏娓娓道来:
&esp;&esp;【大秦共和国的建筑你们应该看到了吧?它们能建造数十层的高楼,一栋楼就可以住下成百上千人。】
&esp;&esp;之前主播直播的时候,起初在骊山区域还好,看不到太多高楼。等去了研讨会那边,路上就有许多高楼大厦了。
&esp;&esp;当时大家被主播之前的直播内容冲击,没有太在意这个。后来商讨时也只能感慨一下后世人实在厉害,居然能建这么高的楼,别的也分析不了什么了。
&esp;&esp;现在扶苏反问他们:
&esp;&esp;【你们觉得这样的高楼,居民要如何解决用水问题?】
&esp;&esp;难道天天在一楼的井里打水运上去吗?
&esp;&esp;秦朝的墨家工匠很快明白了:
&esp;&esp;“应是通过机关等手段送入高楼,这样便不用下楼打水了。”
&esp;&esp;扶苏肯定了他的猜测,送水装置勉强算是机关吧,不然也不太好解释。
&esp;&esp;而后扶苏说起正题:
&esp;&esp;【官府用装置给各家送水,无论是高楼还是平房,后世用水十分方便。然而这样的送水机制也让官府可以记录下每一家的用水量,每月收取水费。】
&esp;&esp;用水还要收费,古人是理解不了的。
&esp;&esp;但想想机关维护起来也很麻烦,就又懂了。只当是懒得自己打水,于是花钱买别人帮忙打好的水。
&esp;&esp;不过,大家的重点放在了“记录每家的用水量”上。
&esp;&esp;果然,下一句就听扶苏说:
&esp;&esp;【今有一家,往日用水量都是五斗,今日突然消耗了五十斗,会是什么情况?】
&esp;&esp;接着,扶苏点名了李斯:
&esp;&esp;【廷尉李斯,你觉得呢?】
&esp;&esp;李斯已经意识到了,太子点人不是乱点的。比如点范雎,是因为范雎知道盐价;点商鞅,是因为商鞅知道平籴。
&esp;&esp;所以太子现在点他李斯,一定是因为这个问题和他李斯擅长的东西相关。
&esp;&esp;但问题在于,李斯自认为自己擅长很多东西。太子冷不丁这么一问,还真不好确定该往哪个方向思考。
&esp;&esp;好在,太子点名的是李廷尉,而不是李丞相。
&esp;&esp;他点廷尉时期的李斯,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