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所以等小孩说完,他才提醒道:
&esp;&esp;「不错,周朝有的东西,我大秦不一定要沿用。只是光这一个理由说服不了群臣,这不是礼制的改革,国家大事牵扯颇多,还得有个能服众的借口。」
&esp;&esp;小太子明白这一点:
&esp;&esp;「我懂了!礼制改革无非是日常穿衣出行变更一下,不会损害国家根基。但是制度改革一个搞不好可能会使国家倾覆,不能轻举妄动!」
&esp;&esp;秦王颔首:
&esp;&esp;「正是如此。」
&esp;&esp;小太子于是开始苦思冥想,要怎么说服群臣换掉分封制。
&esp;&esp;秦王继续引导他:
&esp;&esp;「国家制度轻易不会变更,若是变了,那必然是原本的制度不好,或者无法适应新的世道。夏商以部落形式治国,周武王觉得这样下去不行,才会提出分封制,阿苏以为我大秦可有能取代分封的制度?」
&esp;&esp;小太子一点就通:
&esp;&esp;「郡县制!」
&esp;&esp;过目不忘的太子殿下很快想到了一套说辞,他亮晶晶地看向阿父,说要斟酌一下写成策论,再呈给阿父看。
&esp;&esp;秦王于是令人展开笔墨,等他去写。
&esp;&esp;太子殿下的策论充满了朴素的实用主义,他还摸索出了一套比较规整的万能策略公式。
&esp;&esp;开篇先表示写这篇策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,比如今天这篇是为了论述大秦日后应该施行什么样的国家制度。
&esp;&esp;接着讲述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,从大秦的需求着手。即取代姬周,以及为国家选择一个更合适的制度,两者都很重要。
&esp;&esp;之后便是陈述旧制度的劣势,这一段是小太子现场想的。
&esp;&esp;他经过父亲的提点,意识到要摒弃一个东西,得拿出合理的理由。所以他不能一拍脑袋决定什么,得努力想出分封制尽可能更多的缺点。
&esp;&esp;光是为了写这个,小太子就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卷竹简。
&esp;&esp;如果光从君王的角度,对于年幼的小太子来说是琢磨不出那么多东西的。但他很聪明,他知道可以换位思考。
&esp;&esp;秦王拿起他已经写好的一卷看,这是劣势中的其一,说的是分封制对君王统治的危害。又拿起一卷,这是其二,说的是对贵族的危害。
&esp;&esp;之后还有站在工商之民、庶民、闾左等社会各个行业各个身份地位上的思考,绞尽脑汁地总结出了这些年他们因列国纷乱而受到的倾轧。
&esp;&esp;每一个部分,都不止论述战争危害。还有农桑、经济、文化等多个方面,譬如文字语言不通导致的难以交流。
&esp;&esp;秦王越看眼神越晦涩。
&esp;&esp;他原以为阿苏能说出几条言辞凿凿的劣势就已经很不错了,未成想,小孩能总结出这么多涵盖方方面面的东西来。
&esp;&esp;而起因,只是小孩想努力给自己一拍脑袋提出的建议打补丁。
&esp;&esp;可见小孩子这种生物,在找借口方面,总是天赋异禀的。尤其他家太子,每每干坏事都要找借口为自己辩解,许是已经锻炼出来了。
&esp;&esp;秦渠梁看着视频空白处特意用字幕打出的策论全文,看得如痴如醉。
&esp;&esp;东周列国常年受分封制害处的影响,分封制有多少问题,其实他们这些当事人感受是最清楚的。
&esp;&esp;尤其是上位者,因为他们会接触到方方面面的奏章,国内大小事都会过他们的眼。所以相比起庶民只是觉得战争无情、来往不畅之外,国君反而知道更多细节。
&esp;&esp;秦渠梁还好,因为他在位时大秦没怎么东出倾吞天下。后头的惠文王、昭襄王确实感触最深的。
&esp;&esp;毕竟他们老是从各国抢地盘,然后发现抢地盘有什么难的?难的是抢来的地盘没办法治理。
&esp;&esp;城里的人你跟他说话他都听不懂,而且他们很不适应大秦的律法。打仗都没这么费劲,治理去了半条命。
&esp;&esp;弄到最后,这两位君王干脆搞了个骚操作——不治理了!
&esp;&esp;将军把城池抢下来,然后秦王命人将城里的别国之人全部扭送回给他们故国。再把秦国的罪犯赦免,迁到空城里定居。
&esp;&esp;这样一来,不用治理别国之民,还把城给霸占住了,一举两得啊家人们!
&esp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