;李隆基见安禄山态度诚恳,便不再追究安禄山的过错,而是用一种语重心长的语气说道。
&esp;&esp;仿佛是一个长辈,在劝说晚辈一样。
&esp;&esp;“呜呜……臣记住了,以后臣会擦亮眼睛,以身作则,绝不再犯……”
&esp;&esp;安禄山抹了一把眼泪。
&esp;&esp;他哭泣地多汹涌,内心的恨意就多澎湃。
&esp;&esp;他知道有一就有二,只要李瑄和杨钊找到机会,一定还会再次诬陷他。
&esp;&esp;李瑄的身份变了,见他被圣人宠信,容不下他啊!
&esp;&esp;但李瑄就是在他头顶的大山,难以逾越。
&esp;&esp;他的干娘杨玉环,一直告诫他要向李瑄学习,修身修德。
&esp;&esp;很明显,不论是李隆基还是杨玉环,更宠信李瑄。
&esp;&esp;他暂时没有一丝一毫撼动李瑄的可能性。
&esp;&esp;在东北,这些可恶的契丹与奚,就像泥鳅一样,滑不溜秋,难以平定。
&esp;&esp;如此,同罗、室韦、靺鞨这种胡人大部,都态度不明。
&esp;&esp;后方若不稳定,他只能忍气吞声,慎而又慎。
&esp;&esp;安禄山以为李瑄的杀人之刀,会再次落下,比这次更凶狠。
&esp;&esp;同时,他意识到伴君如伴虎,稍有一些不慎,就会性命不保。
&esp;&esp;“起来吧!李相的法度严于李元紘,像南山一样不可更改。李相准备处死地方犯罪官吏,警示天下,以保新法。以后不要再犯在他手里了,否则我也不好求情。”
&esp;&esp;李隆基让安禄山起身,继续告诫。
&esp;&esp;李瑄顺李隆基心意不错,但从来不徇私枉法。
&esp;&esp;这一点,李隆基是清楚的。
&esp;&esp;他这是在提示安禄山,哪怕是在河北,也要执行新法,不要出什么歪点子。
&esp;&esp;一旦被李瑄找到错误,就是让他这个皇帝为难。
&esp;&esp;李隆基可不希望他的好干儿被李瑄处死在范阳。
&esp;&esp;上次在中书门下堂的时候,李瑄已经向李隆基提议这件事情。
&esp;&esp;李隆基听到李瑄的劝说后同意,给予李瑄先斩后奏,处死地方太守、县令的权力。
&esp;&esp;但李隆基把这件事情告诉安禄山,明显是坏了规矩。
&esp;&esp;这样安禄山就会有准备,他治下的豪强、官吏,不会撞到李瑄的刀刃之上。
&esp;&esp;“臣是胡儿,只会为圣人打仗,开疆扩土,没有治理天下的才干,宰相制定的计划,臣一定认真遵从。”
&esp;&esp;安禄山感激涕零地向李隆基说道。
&esp;&esp;李瑄真要玩狠的,他回去后,一定要在地方做好准备。
&esp;&esp;此事过后,哪怕李隆基摆宴安抚安禄山,也使安禄山提心吊胆。
&esp;&esp;安禄山越想越气,食不甘味,他只在长安待满七天,就快马回范阳,向自己的僚属严庄、高尚商议对策。
&esp;&esp;在长安见识到李瑄的权势,曾经不可一世的李林甫,都不得不向李瑄低头。
&esp;&esp;携诸葛亮剑的李瑄,宛若首席宰相一样。
&esp;&esp;使职差遣制度下,使李瑄能主持变法,权势如日中天。
&esp;&esp;安禄山亲卫被杀死在西市,震慑了长安的泼皮无赖。
&esp;&esp;但文武百官也意识到李瑄在对付安禄山。
&esp;&esp;安禄山一直不被文武百官喜欢。
&esp;&esp;明明因贪功冒进,败仗全军覆没。却还能步步高升,但凡是武将心里都会不服气。
&esp;&esp;身为边帅,一年从范阳跑回长安数次,不断讨好圣人,文官都会不喜欢。
&esp;&esp;杂种胡人的身份,比普通胡人更卑贱。
&esp;&esp;安禄山都可以当杨玉环父亲了,却腆着脸认杨玉环为干娘。文人士子皆鄙夷。
&esp;&esp;在这种臭名远扬下,大部分文武百官甚至认为安禄山亲卫抢劫是真的。
&esp;&esp;只有极小一部分觉得蹊跷。
&esp;&esp;如李林甫这种,他想为安禄山申冤,但害怕是陷阱。且三司被李瑄掌控。即便有念头,也担心李瑄玩弄权术。
&esp;&esp;
好版主